400-999-1629

新闻中心 News

应急救灾帐篷消毒规范

日期: 2025-08-07
浏览次数: 0

自然灾害发生后,应急救灾帐篷成为受灾群众临时的“避风港”。然而,由于灾害后环境复杂,各类病菌容易滋生传播,若救灾帐篷消毒工作不到位,极易引发传染病,严重威胁受灾群众的身体健康。因此,严格遵循应急救灾帐篷消毒规范,对保障受灾群众生命安全与健康意义重大。

应急救灾帐篷

一、消毒前的准备工作

1.全面检查帐篷状况

在进行消毒操作前,需仔细检查救灾帐篷的完整性,查看是否存在破损、漏洞等情况。若发现帐篷有损坏,应先进行记录并修复,确保消毒后帐篷能正常使用,避免消毒后因帐篷破损再次引入污染源。同时,检查帐篷内的设施设备,如床铺、桌椅等是否完好,对于可移动的小型物品,应统一收集整理,便于后续集中消毒。

2.明确消毒用品选择

根据《洪涝灾区预防性消毒技术规范》等相关标准,针对救灾帐篷消毒,常用且有效的消毒剂有含氯消毒剂、二氧化氯、过氧乙酸等。含氯消毒剂价格相对亲民,杀菌谱广,能有效杀灭常见的细菌、病毒和芽孢,如有效氯500mg/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,可用于帐篷物体表面、墙壁及地面的消毒。二氧化氯消毒效果显著,且对环境友好,200mg/L的二氧化氯溶液适用于多种消毒场景。过氧乙酸具有强氧化性,消毒能力强,1000mg/L的过氧乙酸溶液可用于对消毒要求较高的区域。在选择消毒剂时,要综合考虑消毒剂的杀菌效果、对帐篷材质的影响以及使用安全性等因素。同时,还需准备好足量的消毒工具,如喷雾器、抹布、水桶等,确保消毒工作顺利开展。

3.组织相关人员培训

消毒工作需由经过培训的人员执行。培训内容涵盖消毒剂的正确配制方法,不同消毒剂的适用范围、使用浓度以及作用时间等关键信息。例如,含氯消毒剂在配制时,要严格按照比例进行,若浓度过高可能对帐篷材质造成损害,浓度过低则无法达到预期消毒效果。培训人员还要掌握正确的消毒操作流程,如喷洒顺序、擦拭方法等,以确保消毒无死角。此外,还需强调消毒过程中的个人防护要点,让工作人员了解如何正确穿戴防护服、口罩、手套等防护用品,避免在消毒过程中受到消毒剂伤害或感染病菌。

二、消毒流程的具体实施

1.外部环境清理

帐篷外部周边环境的清洁是消毒的重要前提。首先,要清理帐篷周围的杂物、垃圾以及可能存在的动物尸体等污染物。这些杂物不仅影响环境卫生,还可能滋生大量病菌。对于垃圾,应分类收集,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分开,对于含有腐败物品的垃圾,需喷洒含有效氯5000mg/L-10000mg/L消毒液,作用60分钟后,再进行无害化处理。对于动物尸体,若为新鲜尸体,应尽快深埋或火化;若已发臭,需先用有效氯5000mg/L-10000mg/L含氯消毒剂或2000mg/L二氧化氯消毒液喷洒尸体及周围环境,去除臭味并消毒后,再进行深埋或火化处理。清理完成后,对帐篷外部地面,可采用有效氯500mg/L含氯消毒剂、200mg/L二氧化氯或1000mg/L过氧乙酸进行喷洒消毒,作用30分钟,以杀灭地面可能存在的病菌。

2.帐篷内部清洁

进入帐篷内部,先将所有物品有序搬出,对大件物品如床铺、桌椅等,进行表面清洁,去除表面附着的污垢、灰尘等。对于小件物品,如餐具、衣物等,分别进行分类处理。餐具清洗后优选煮沸消毒,煮沸时间应在15分钟以上,也可使用有效氯250mg/L-500mg/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,浸泡后用清洁水冲洗干净。衣物等织物,若允许,可进行高温洗涤消毒。清理完物品后,对帐篷内部的墙壁、地面、天花板等进行全面清洁,可先用清水冲洗,去除明显污渍。

3.重点部位消毒

物体表面消毒:帐篷内的各类物体表面,如床铺、桌椅、柜子等,在清洁后,用有效氯500mg/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进行冲洗、擦拭或浸泡,作用30分钟。也可采用200mg/L二氧化氯、1000mg/L过氧乙酸、1000mg/L季铵盐类消毒剂作消毒处理,消毒时间15-30分钟,消毒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,以去除消毒剂残留。

空气消毒:在无疫病情况下,帐篷内空气以自然通风为主,保持空气流通。若帐篷通风不良,可采用机械通风辅助。一般不必对无消毒指征的帐篷内空气进行消毒剂喷雾消毒,但若帐篷内曾有传染病患者居住或存在高风险传染隐患时,可使用过氧乙酸等消毒剂进行超低容量喷雾消毒,按照每立方米1g过氧乙酸的用量,作用1小时后,开窗通风换气。

特殊区域消毒:对于帐篷内的卫生间、洗漱区域等特殊区域,消毒要求更为严格。卫生间的马桶、洗手盆、地面等,可用有效氯1000mg/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进行擦拭消毒,作用30分钟。洗漱区域的水龙头、台面等,同样用有效氯500mg/L-1000mg/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进行消毒处理,确保这些易滋生细菌的区域得到彻底消毒。

三、消毒后的监测与维护

1.消毒效果监测

消毒工作完成后,需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。可采用涂抹法、空气采样法等方法进行检测。例如,对于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,用无菌棉拭子在消毒后的物体表面涂抹采样,然后将棉拭子放入无菌洗脱液中,送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,检测细菌菌落总数是否符合卫生标准。对于空气消毒效果监测,采用空气采样器在帐篷内不同位置、不同高度进行空气采样,同样送实验室培养,检测空气中的细菌、病毒含量。若检测结果不符合要求,需分析原因,重新进行消毒处理。一般来说,消毒后的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应≤10CFU/cm²,空气细菌菌落总数应≤4CFU/(5min・直径9cm平皿)。

2.定期维护与二次消毒

在帐篷使用期间,要定期对帐篷进行维护和检查。观察帐篷内是否有新的污渍、积水等情况出现,若发现问题及时清理。同时,根据灾区情况以及帐篷使用频率,确定是否需要进行二次消毒。如在传染病高发期或帐篷使用人数较多、使用时间较长的情况下,应适当增加消毒次数,可每隔1-2天进行一次预防性消毒,确保帐篷内卫生环境始终符合要求,为受灾群众提供安全、健康的居住环境。

应急救灾帐篷消毒规范是一个系统且严谨的工作流程,从消毒前的精心准备,到消毒过程中的严格执行,再到消毒后的有效监测与维护,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,关乎受灾群众的切身健康。只有严格遵循这些规范,才能让救灾帐篷真正成为守护生命健康的坚固堡垒,帮助受灾群众顺利度过艰难时期。

相关内容
自然灾害发生后,应急救灾...
2025-08-07
灾害救援工作中,救灾帐篷...
2025-08-06
应急帐篷作为灾害救援中的...
2025-08-05
帐篷作为户外生活、应急救...
2025-08-05
应急帐篷作为灾害救援、野...
2025-08-04
地址:成都市青白江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复兴大道318号
电话:400-999-1629 
传真:028-83626796
邮编:330520
Copyright ©2005 - 2013 成都市鑫宏威野营装备器材有限责任公司

电话:400-999-1629

邮箱:xhwyyzb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