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3 月 29 日 18 时 50 分,云南曲靖市会泽县(北纬 27.00 度,东经 103.42 度)突发 4.4 级地震,震源深度达 10 公里。此次地震震感强烈,会泽县纸厂乡、迤车乡,鲁甸县文屏镇、火德红乡,巧家县苞谷垴乡以及昭阳区凤凰街道等地居民明显感受到震动,曲靖市双龙街道等地也有明显震感。据云南省地震局会商研判,此次地震处于 2014 年 8 月 3 日鲁甸 6.5 级地震的老震区,初步判断是由缅甸 7.9 级地震触发的鲁甸老震区小震起伏活动。

地震发生后,整个救援体系迅速运转起来。云南省地震局昭通地震监测中心站的 4 名工作人员即刻携带监测仪器奔赴震区,全力协助当地党委政府开展抗震救灾及应急处置工作。与此同时,曲靖市地震局、会泽县地震局也纷纷派出工作人员赶赴现场,积极开展灾情核查。截至目前,暂未收到人员伤亡和房屋破坏的报告,但未雨绸缪,救灾工作全面铺陈开来,而救灾帐篷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云南,因其复杂的地形地貌,山地与高原广布,一直以来都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。地震、泥石流、洪水等灾害频繁侵袭,一旦降临,大量房屋遭受严重损毁,受灾群众瞬间失去了安身之所。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,救灾帐篷成为了受灾群众的 “生命线”,为他们在艰难时刻提供了临时的栖息之地。回顾过往的灾害救援,2024 年 8 月 20 日 23 时 04 分,云南普洱市思茅区发生 4.6 级地震,震源深度 10 公里。尽管此次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,但救援人员迅速响应,救灾帐篷第一时间运往灾区,搭建起临时安置点,稳定了受灾群众的情绪。又如漾濞地震发生后,大批救灾帐篷连夜紧急运往灾区。仅仅在震后第二天清晨,一顶顶救灾帐篷便已搭建完毕,受灾群众赵志全一家顺利入住,得以迅速摆脱风雨的威胁,寻得一片安心的空间。
云南救灾帐篷在设计与性能方面展现出诸多出色之处。多数帐篷采用单面涂覆 PVC 防水阻燃涂层布,防水性能堪称优秀,静水压≥50kPa,能够有效抵御强降雨的冲击,确保雨水无法渗透进入帐篷内部。其阻燃性能同样十分出色,阻燃时间≤15 秒,极大地降低了火灾发生的风险,为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增添了一份坚实保障。在框架结构上,多选用坚固耐用的材质,可在自重和 8 级风力荷载的作用下安全使用,连续使用寿命长达 2 年以上,足以应对云南复杂多变的天气条件。以常见的 12㎡救灾帐篷为例,其内部空间宽敞,布局科学合理,能够轻松容纳多人休息,还方便划分出睡眠区、储物区、活动区等不同功能区域,全方位满足受灾群众的多种生活需求。
帐篷的搭建与管理工作在救灾行动中至关重要。在此次会泽地震救援中,救援人员依据当地的地形条件以及预估的受灾群众数量,精心规划帐篷安置点。搭建过程严格遵循标准规范,每一个地钉都牢固地打入地下,防风绳紧绷且呈放射状分布,与地面形成约 45 度的夹角,全力确保帐篷稳固,能够抵御可能出现的强风。同时,一套完善的帐篷管理机制迅速建立起来,安排专人负责日常维护,定期仔细检查帐篷是否存在损坏,部件是否齐全。在使用过程中,救援人员还耐心地向受灾群众普及使用注意事项,如严禁在帐篷内使用明火,避免尖锐物品划破篷布等,从各个细节处保障帐篷的安全使用。
除了为受灾群众提供居住场所,救灾帐篷在云南的救灾体系中还发挥着多元功能。在过往的彝良地震灾区,还看到了 “帐篷医院” 的忙碌身影,医护人员在其中争分夺秒地救治伤员,为受灾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;“帐篷学校” 也在安置点设立,让孩子们能够在灾难中继续学业,感受知识的力量,重拾生活的信心;还有 “帐篷党支部”,党员干部在帐篷内组织救援工作,凝聚各方力量,成为受灾群众的主心骨,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与依靠。这些功能各异的帐篷,共同构建起一个临时却有序的生活与救援体系。
云南救灾帐篷是应对自然灾害的关键装备,它不仅为受灾群众提供了生存保障,更在心理上给予他们慰藉与希望。在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下,相信救灾帐篷的性能会不断提升,为云南的防灾减灾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,更好地守护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。